設計一張資訊圖表也是需要先定義TA的

Mike Pan
6 min readSep 16, 2017

--

就像愛因斯坦說過的:「如果有一小時可以拯救世界的話,我會先花55分鐘來定義問題。」

在設計資訊圖表時也是,且除了定義問題之外,還需要定義你的TA (Target Audience),才能確保你有把對的資訊傳遞給對的人。否則,多想三秒鐘,其實你可以不用做這張資訊圖表。

這週收到了備取上工作坊的通知,所以匆匆買了書在昨天參加了Re-Lab新書【人人都能上手的資訊圖表設計術】的新書發表會與實做工作坊。整場發表會除了重點摘要以及如何讀這本書之外,也讓我體會到設計一張資訊圖表,其實跟上台present一樣,都需要定義TA (Target Audience),並且根據TA的習性與喜好,端出適合他們的菜色,才能夠讓聽眾能夠聽得下所講的內容。

所以我想要來分享一下在書裡面沒有花太多篇幅去探討,但我覺得也是很重要的部分。

先來一張講者的書店觀察紀錄,說明資訊圖表是可以運用在很多地方的

先定義TA是主動還是被動、有多少時間可以溝通

首先,可以將受眾根據溝通時間長短、以及主動與被動的程度來做區分,並在區分後分別給予他們不同的故事。

區分受眾的一種方式

講者提到例如在這個場合中,可以跟聽眾有大約一小時的互動,且聽眾都是主動來的,那就可以把故事重點放在比較完整地闡述想表達的內容,讓聽眾完全的理解;但如果是時間短、且聽眾是被動的 (類似路邊推銷或是填問卷) 那就要把握這很短的時間,先做到吸引你的聽眾。

當然,如何在這種情況下吸引聽眾,又是另外一個課題。不能夠只用漂亮圖片 (例如美女圖XD) 來吸引眼睛,必須要做到連聽眾的心也吸引才行。這樣才能夠讓聽眾不只是對美女圖、而是對你的故事內容真正感興趣,才能夠將一開始的吸引串連到後續的理解,將原本是被動的使用者,轉變為主動想了解你的故事。

確認TA是否是特定某個族群,並找出他們的喜好

而不同人口統計特性的不同人 (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和不同居住地區等等),當然也會有不同的喜好。正如同歐美漫畫的畫風與亞洲漫畫的迥異,當你的受眾是特定族群時,可能更需要去探究該族群在排版、配色、甚至用字遣詞上面的喜好,以免故事沒有傳達到你的TA,卻反而被另外一群人接收了,造成點閱率、分享次數、或是傳單被索取的比率很高 (因為還是有打到另一群人),但其實整體成效是差的。

那要如何找到TA的喜好呢?講者提到最重要的一點,當然就是實際走出戶外去做訪談與測試!

當然其中一種方式就是直接去問受眾,看他看完10秒鐘後,看到了什麼?有什麼感覺?接著再給他看1分鐘,看看理解到的什麼?最後是5分鐘、10分鐘。這樣就可以確認受眾在10秒鐘、1分鐘、5分鐘、10分鐘所接收到的訊息,是否與你預計想要傳達的一致。不一致的話可能就需要有些調整囉。

另一種方式也可以直接進行A/B test,在網路上可以透過像是Facebook上面的不同樣式廣告的投放,所產生出的點擊率 (也就是轉換率) 的不同,來找出哪一種方式是比較好的。當然在實體傳單的投放上面,也可使用類似的方式來進行。

例如下方幾個不同樣式的資訊圖表,所定義的TA是40~60歲的男性,所以儘管樣式1與樣式2,較受到業主以及20~40歲族群的喜愛 (包括新書發表會當天台下聽眾的測試也是較多人選擇樣式1與樣式2),但最後實際測試出來的結果是40~60歲的男性族群比較喜歡樣式3與樣式4。

可見最後的測試是多麽重要,沒有經過這樣的測試去做驗證的話,很可能傳單最後會被20~40族群拿光 (很可能只是帶回家收藏),但卻吸引不到40~60歲男性,也就是真正的TA的注意力,導致資訊沒有被傳達給TA。縱使最後看起來傳單都被拿光光了,效果看似十分顯著,但實際結果很可能截然不同。

不同族群對於設計、排版、配色的不同喜好

不同媒介接觸到的TA也不同

所以在設計資訊圖表的時候,就要去想清楚這張圖會放在哪個媒介上面。

以下圖我們這組在工作坊選到,要進行改造的資訊圖表來做舉例。如果要放在Facebook上面,考量到大家停留在單張圖片上面的時間不會太久,可能只能夠簡單列出有哪些食物對狗有危害,讓滑過這張圖片的人能夠快速抓到重點、留下印象,沒辦法再去細說每一種食物會對狗產生的危害。(除非後續要再以每張不同的圖片來分別說明不同食物產生的危害,整理成好幾張圖片的懶人包。)

圖片取自 https://www.pinterest.com/petmd/infographics/

但如果是要印製成海報,讓新手飼主可以貼在房間裡面對照的話,那很可能就需要把所有有危害的食物都放上去,不只是野餐常見的這幾種;接著再加上誤食之後會有的症狀、要如何處理等等資訊。

也就是說,因為媒介會決定與受眾接觸的時間長短 (回到上面那張有X軸與Y軸的座標圖),所以也就決定了你能夠呈現的資訊量。

最後,別忘了也要定義問題

這就會是一個反覆問「為什麼」的過程,去思考你的TA需要什麼樣的內容,而不能只是一味地把把想傳達的東西塞進對方頭腦裡。

舉例來說,當牙醫說他想要做一個教病人刷牙的資訊圖表時,就需要去問為什麼。為什麼想要教病患刷牙?是因為蛀牙的病患太多卻又賺不到什麼錢,所以想減少蛀牙病患嗎?

會不會病患知道要刷牙,但一直用錯誤的方式在刷還一直以為是對的?這樣看起來應該要教病患如何正確地刷牙,列出容易做錯的步驟就好。

會不會有可能病患知道怎麼刷牙,但沒有每天刷,因為不知道刷牙的重要性?那這樣就應該讓他了解不刷牙就會需要額外花錢、花時間來處理,會少了很多看電影的時間和經費。

或者會不會有可能病患有其他因素沒辦法刷牙?那這樣應該要讓他知道除了刷牙之外,還有哪些替代方式,例如漱口水和牙線等等。

回到文章最一開始提到的,如果在定義好TA之後,沒有定義好問題的話,也是無法精準命中的。定義TA與定義問題,兩者不可偏廢。

感謝Re-Lab共同創辦人之一的劉又瑄帶來這麼精彩的分享,也謝謝工作坊的幾位夥伴。【人人都能上手的資訊圖表設計術】這本書還在慢慢消化中,以後有機會的話再和大家分享吧!

謝謝您看到最後!
若您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按下「拍手」給我支持,或是「Follow」我,讓我提供更多文章給您。

--

--

Mike Pan

偶爾兼差 UX, Researcher, Data Analyst 的科技業小 PM,喜歡觀察,並試著拆解生活中所看到的人事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