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卷樣本的分析與解讀才是成敗的關鍵

不正確的分析與解讀方式很可能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,而導致錯誤決策

Mike Pan
7 min readJan 12, 2020

前陣子看到了這份 台灣網路業產品經理產業調查報告,看似內容很多、很豐富,但我覺得其中有些地方其實是需要先打上問號、再進一步去確認與思考的。

以下就整理一些自己的觀點與看法,提出來跟大家分享。

是否足夠代表「台灣產品經理」

雖然這篇文章一開始就提到會介紹台灣產品經理概況 (如下圖),但看著看著對於這份調查能否代表「台灣產品經理」,其實產生了一些懷疑。

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。

1. 問卷樣本與母體可能有差異

這種問卷式的研究或多或少都會有樣本偏誤的問題,而當然也有一些做法可以去避免,例如去收集到夠多的樣本數來降低偏誤的情況,或是想辦法去確認這些樣本的分佈與整個母體是類似的,例如這些樣本在各產業的分佈、或是不同年資的分佈,都和母體相似。

以這份研究看到的樣本分佈,在產業這個面向的分佈如下圖,看起來最多的四個分類:電子商務、金融科技、生活服務、SaaS ,就佔了約三分之二的樣本。

但現實生活中這些產業的人數分佈,真的是這樣子的比例嗎?如果不是,又沒有進行一些加權平均的處理,那是不是這份問卷其實是這四個產業的形狀,反映的是這四個產業、而不是台灣產品經理的情況呢?

比較可惜的是也沒有看到這部分的相關說明,或至少提醒大家可能會有樣本偏誤的情況。

2. 其實只針對「網路業」產品經理

雖然標題就有寫明是網路業產品經理的產業調查,但內文都只省略成產品經理 (如下圖),讀者看著看著就會很容易帶入「這是份針對產品經理的調查報告」的概念,而忽略了這份調查其實只針對「網路業」產品經理。

而什麼是網路業產品經理 (或是說數位產品經理) 呢? 其實在 另一篇請大家來填問卷的文章 裡面也有提到,如下圖。

所以可以看到在這樣的定義裡面,專案經理、以及硬體產品的產品經理,都是被排除掉,要去填寫另外一份問卷的。

雖然不確定將硬體產品切分出去的原因,但至少以這份調查來說,對於「台灣產品經理」的代表性似乎又少了一些。畢竟我覺得以台灣的現況來說,硬體產品經理仍佔有一定比例,甚至可能還是比較多數的那方。

數據的解讀是否考慮到各種可能性

先不論這份調查所產生出來的數據,很有可能只能反映上述四個產業的現況;在數據的解讀上,我覺得有些地方可能也是需要再去多做思考的。

例如在上面這段描述中,針對「用戶體驗研究在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中排名很低」的這個事實,作者的解讀是「大家較重視量化數據分析」。

那讀者看到的感覺,會不會變成是「大家較不重視用戶體驗研究」呢?

原因可能不只一種

但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?就我幾年的工作經驗來說,UX 研究基本上在稍有規模的團隊中,都會有專職的研究員、甚至是整個專職的研究團隊來負責。那,這代表的其實是大家越來越重視 UX 了,覺得需要專業分工,所以產品經理需要在工作內容放入 UX 研究的情況也就減少了。

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,雖然有專業分工但這些資源仍相對稀少,所以會把這些資源投入在真正需要研究、沒辦法用 A/B Testing 或數據分析等其他替代方案去解決的部分。也就是將珍貴的資源花在刀口上,所以這部分的工作內容比重當然也就不如數據分析。

只忠實呈現數據也是一種選擇

當然針對這樣的數據,我自己也沒有定論到底這些可能的原因,哪個佔比最高 (也有可能我的推論錯誤,真的就是大家不重視XD)。

但我覺得至少在嘗試分析和解讀這些數據的時候,如果真的沒辦法判斷因果關係,那也要試著盡量列出可能的選項,避免誤導讀者。

又或者,單純只呈現數據,讓使用者自行去解讀,其實也是一種方式。

https://www.import.io/post/business-data-analysis-what-how-why/

針對這樣有偏誤的資料如何處理

最後想要再拉回來聊聊最前面提到樣本有偏誤的部分。

雖然這樣的資料 (某四個產業佔了三分之二樣本數) 可能不見得有辦法代表台灣產品經理,畢竟與整個母體的分佈情況有落差。

而除了用一些加權平均的方式處理成和母體類似的分佈之外,其實還可以直接就這四個產業的樣本分別去進行分析或比較,也許也能有意想不到的發現。例如技能、薪資、工作內容,搞不好都會因為產業不同而有所差異。

除了算是我的小小許願之外,其實也是覺得這些大大們這麼辛苦設計問卷、收集資料去做分析,如果因為這些小缺陷讓這些成果的呈現沒那麼好,其實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。畢竟也很難得看到有人跳出來做這樣的調查研究。

謝謝您看到最後!
若您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留下一些留言、按下「拍手」給我支持、或是「Follow」我,讓我提供更多文章給您。

--

--

Mike Pan

偶爾兼差UX與Researcher的科技業小PM,喜歡觀察,並試著拆解生活中所看到的人事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