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定義不同類型的使用者,才有辦法解決他們的問題

Mike Pan
5 min readOct 30, 2019

如同愛因斯坦的名言,「如果我有一小時可以拯救世界,那我會先花 55 分鐘去定義問題」,可見定義問題是非常重要的,才不會讓你在後續找尋解決方案的時候迷失方向。

而在上週參加完 ProductTank Taipei 所舉辦的 科技與餐飲的交會:談產品設計與營運,聽完兩位講者的分享後,我覺得在設計和開發產品時,在定義要解決的問題之前,還必須要先思考的是,這個產品是不是會有多種不同類型的使用者、要解決的是哪種使用者的問題

為使用者分類,才能分別找出他們的痛點

在 Emily 的分享中,提到了在他們開發這個美食社群的時候,將使用者分為核心用戶、依附用戶、外圍用戶三種。

核心用戶指的是會在社群中產出內容的使用者,需要的會是如何更方便地產生有品質的內容、能被更多人看到或追蹤;依附用戶指的則是會固定在社群中查詢內容的使用者,所以需要的會是在搜尋時推薦他們需要的內容、或是追蹤一些我喜歡的創作者;外圍用戶指的則是尚未加入社群、但可能藉由 google 搜尋等管道而接觸到這個社群的使用者,這群人需要的則會對這個社群有好的第一印象 (例如高品質的內容、或是優惠資訊等等)。

而在 Nick 的分享中,foodpanda 對於不同使用者的區分其實又更為直覺,也就是餐廳、消費者、以及外送員。

對於餐廳來說,需要滿足的部分大概就是獲得更多以前接觸不到的消費者,讓餐點賣得出去、餐廳發大財;對消費者來說,則是在差不多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下,提供了更高的便利性;最後對於外送員來說,則是能將這些零碎的時間轉換成收入,而且沒有太高的學習成本,不會像超商店員需要身懷十八般武藝。

為使用者分類,才能找出最合適的優先順序

而有了明確定義的使用者類型,接下來將需求進行排序時,也才不會將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混為一談。

例如以一般人,大多數時間應該都是作為平台上的「依附用戶」,就會覺得搜尋功能超級重要,尤其是當你試過各種不同關鍵字都還是找不到想要的內容時;反之,發文功能好不好用,對於佔了多數的依附用戶來說就相對不是那麼的重要。

不過正如 Emily 在分享中提到的,身為核心用戶的這些分享者的需求,例如發文、打卡、上傳圖片等等,其實才是他們擺在優先順位去滿足的。畢竟有這些好的內容,才是社群有辦法吸引更多人的關鍵。

所以,劃分出不同的使用者角色,能夠讓你在排序這些需求或功能的優先順序時,有更清晰的思路。

想像一下如果一開始沒有先將不同角色的使用者劃分出來,而是將搜尋、追蹤、發文、打卡、上傳圖片這一大堆功能放在一起做排序,那很有可能最先被處理的會是搜尋這個很多人都會用到的功能。但沒有好的內容,縱使有再強大的搜尋功能也是枉然啊。

所有產品都適用這樣子的使用者分類法嗎

我想了幾個科技產品或服務的例子,其實好像大部分都適用。

例如 medium 除了也可以用上述核心用戶、依附用戶、外圍用戶的方式區分以外,還可以另外再拆分出付費用戶、以及有加入付費牆的作者們。而像 Facebook 這類服務,除了在上面瀏覽資訊的依附用戶之外,還可以區分出來的角色又更多,像是商家、廣告投放者、社團經營者、活動主辦者、直播主、甚至還有應用程式開發商 (例如紅極一時的各種 FB 遊戲)。

又或者以電腦和手機來說,當單一台裝置漸漸無法同時滿足不同類型使用者的需求時,可能到最後就會演變成專門為專門為特定族群開發的產品,例如電競筆電和手機。

而智慧型手機這塊除了電競外,也還有一些特別標榜電池超大、待機時間超久的機型,或是針對商務人士需求可以插入兩張 SIM 卡的機型等等,也都是針對不同使用者而出現的產物。

所以,除了一些新創、還處在專注於滿足第一批用戶的 MVP 階段之外,在同個產品上應該都是可以試著去找出不同的使用者、挖掘出他們不同的痛點與需求。

也許在這樣的過程中,也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發現呢。

謝謝您看到最後!
若您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留下一些留言、按下「拍手」給我支持、或是「Follow」我,讓我提供更多文章給您。

--

--

Mike Pan

偶爾兼差UX與Researcher的科技業小PM,喜歡觀察,並試著拆解生活中所看到的人事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