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 Google 社區人流趨勢報告來看台灣防疫警戒升級後的影響

Mike Pan
8 min readJun 20, 2021

--

主要是兩三週前想到了去年疫情爆發時 Google 開放出來的這個資料,所以也沿著台灣近期一些防疫措施的時間軸,做了一些整理。

什麼是社區人流趨勢報告?

這邊就直接擷取 Google 的說明了,如下,主要就是提供各地點的人流狀況。

社區人流趨勢報告旨在提供實施 COVID-19 防疫政策後的深入分析資料,以觀察全球人流的變化情況。報告中會以圖表呈現各地理區域在不同時間的人流趨勢,並且按照各種地點細分資料。

資料來源

依照 Google 的說明,這些去識別化的資料來自於 Google Map 有啟用「定位紀錄」的使用者們,跟 Google Map 顯示各地點熱門時段使用的是一樣的資料。

地點定義

主要分成工作地點、住宅區、大眾運輸站等等六個類別,在後面的圖表會看到。

資料定義

這是蠻重要的一個關鍵,就是這些資料是以 2020/01/03 — 2020/02/06 這之間的資料做為基準,來呈現比例的增減情況。也就是說,這邊的資料呈現的不是停留多久的這種絕對數值,而是與基準點比較後的相對狀況。

Google 提到的幾個建議

而 Google 在文件中也提到的幾個在使用資料時,需要注意的地方,包含:

  • 要注意外在因素與基準點進行比較時,會出現的一些狀況,例如國定假日、天氣或氣候 (例如基準點是北半球的冬季)。
  • 避免比較不同地點類型的資料,因為基準點不同;例如人們待在家中的時間是最多的,基準點也會是比較大的,所以波動就不會像大眾運輸站來的大。
  • 要看一段期間的趨勢,避免比較每日的變化,尤其是將週末與週間做比較。

從資料來看台灣防疫措施帶來的影響

前面介紹這麼多,終於要進入正題了。主要就是直接拿原始檔案,搭配台灣近期的措施,來看看人流趨勢有出現什麼樣的變化吧!

5/10 之前 (全國疫情警戒提升至第二級之前)

  • 4/30 — 5/02 勞動節連假期間,在 [風景區/公園/海灘] 連續幾天都有蠻明顯上升,同時 4/30 這天在 [工作場所] 有蠻明顯下降 (因為是週間的放假日,與原本週間的基準點有較大差異)。
  • 5/07 開始,其實在 [市場/量販/藥妝] 就有微幅上升的趨勢出現 (超前部署的補貨?)。
Community Mobility Report, TW (2021/04/24 — 2021/05/10)

5/11 — 5/14 (全國二級之後~雙北三級之前)

  • [市場/量販/藥妝] 的上升趨勢更為明顯。
  • 同時 [餐飲/休閒娛樂]、[風景區/公園/海灘]、[大眾運輸站] 等折線開始出現比較明顯的下降趨勢。
Community Mobility Report, TW (2021/04/24–2021/05/14)

5/15 — 5/18 (雙北三級之後~全國三級之前)

  • 可以看到 5/15 雙北宣布三級之後,六條折線都開始出現變化 (這邊稍微比較可惜的是沒辦法把雙北的資料獨立拆出來看)。

而變化的情況如下:

  • 微幅下降:[市場/量販/藥妝]、[工作場所]
  • 大幅下降:[餐飲/休閒娛樂]、[風景區/公園/海灘]、[大眾運輸站]
  • 微幅上升:[住宅區]
Community Mobility Report, TW (2021/04/24–2021/05/18)

5/19 — 6/11 (全國三級之後~端午連假之前)

  • 發現在全國提升到三級之後,多數折線都又各自離基準線又更遠了一些,這應該也是比較想要看見的警戒升級的效果。
  • 這時候週間與週末的資料開始出現一些差異。
Community Mobility Report, TW (2021/04/24–2021/06/11)

6/12 — 6/14 (端午連假期間)

  • 其實可以看到在連假期間,[餐飲/休閒娛樂]、[風景區/公園/海灘] 這兩條折線的變動幅度,沒有三級警戒期間的前幾個週末來得那麼大,但也還是有維持三級警戒期間的週間水準。
  • 表示雖然有部分民眾在連假期間返鄉或出遊,但整體來說還是有維持一定程度的防疫強度。
Community Mobility Report, TW (2021/04/24–2021/06/14)

一些心得

我覺得在解讀這些資料上,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先知道這些資料的特性。例如這些資料並非絕對數值、而是相對數值,而基準點是採用 2020/01/03 — 2020/02/06 這個區間的資料。

另外就是 Google 在相關文件中也有列出一些注意事項,例如週末與週間、當地的防疫措施調整等等,都可能會造成資料產生變化。而在了解這份資料的使用說明書之後,才有辦法做進一步的解讀。

以下也分享一下我看到的幾個狀況、或是大家需要注意的幾個地方:

不同折線的相對比較基準不同

  • 因為一般情況下停留在家中與工作地點的時間本來就長,所以 [住宅區][工作場所] 這兩條折線的變動,分別大概就是 +18% 與 -25% 左右,相對其他折線動輒 -50% 以上的變動幅度,是小很多的。
  • 相對於 [餐飲/休閒娛樂]、[風景區/公園/海灘] 等地點有動輒 -50% 以上的差異,從 [市場/量販/藥妝] 這條折線大約 -10% 左右的差異,其實也可以感受到大家都還是有些基本的採買需求,所以還是會前往這些地方。

週間與週末的相對基準不同

  • [風景區/公園/海灘] 這些地點,因在警戒升級之前的狀況是週間較少去、週末較常去;所以即使這些地方在警戒升級後大家無論週間週末都不去了,還是會出現週間下降較少 (約 -40%)、週末下降較多 (約 -65%) 的情況,因為原本週間與週末的基準點不同。
  • 同樣的週間與週末差異也出現在 [市場/量販/藥妝] 這條折線上面。因為有些用品的採買還是免不了,所以我猜測是因為有部分民眾在週間還是需要出門工作、那就儘量連採買也順路一起處理,而這些人在週末就真的都不出門了,因此產生了週末有比較大的下降情況出現。

總結

  • 整體來說,在警戒升級之後,各條折線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變動,尤其週末的變動情況又更為顯著。所以不只是網路上那些街頭空無一人的照片,就連數據上也是支持這樣的策略是有出現一定程度影響的。

對了,這些原始資料都可以在 Google Community Mobility Report 網站下載,如果大家有一些新發現的話也歡迎分享出來。

參考資料:

COVID-19 社區人流趨勢報告 (Community Mobility Reports)

關於地點分類的詳細說明:

謝謝您看到最後!
若您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留下一些留言、按下「拍手」給我支持、或是「Follow」我,讓我提供更多文章給您。

--

--

Mike Pan
Mike Pan

Written by Mike Pan

偶爾兼差 UX, Researcher, Data Analyst 的科技業小 PM,喜歡觀察,並試著拆解生活中所看到的人事物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