透過數據定義問題、拆解問題、解決問題

Mike Pan
Aug 21, 2024

--

其實是前幾天在營運與產品數據分析實務研討裡面,聽了幾位大大們分享後的一些心得,想說就濃縮成定義問題、拆解問題、解決問題這三塊。

定義問題

首先是定義問題,其實幾位講者都提到在問題的定義上會是藏了很多魔鬼的地方,例如:

  • 今天訂單很多:多少訂單叫做訂單很多、或是比平常多了多少比例?
  • 喚醒沈睡用戶:多久沒回訪算是沈睡用戶?
  • 訂單客訴率變高:計算的分母是所有訂單還是有完成的訂單?

這些問題沒有定義清楚,可能就會造成在與 stakeholder 討論時,大家對於同的問題的理解是有落差的。

之所以會說有很多魔鬼藏在裡面,是因為可能不太會意識到需要做這個對齊的過程就直接開始討論、甚至直接執行下去了,到最後才發現我的沈睡用戶跟你的沈睡用戶定義不同,所以你覺得喚醒沈睡用戶的效果很好,但我覺得還好。

這邊也可以再延伸到找出內外部 stakeholder 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、KPI 是什麼。例如以外送平台來講,可能不同團隊會有增加餐廳數、降低等餐時間、提升餐廳體驗等不同 KPI,那有沒有辦法找到共同的解決方案去一起提升這些目標就很重要,這樣事情才會推得快。

拆解問題

定義好問題之後,下一步則是拆解問題,這邊其實可以參考第一性原理。不過在大大們的分享裡面也看到了蠻多不錯的案例,也一併做分享,例如:

  • 針對營收下降這個問題:可以再拆解成購買人數下降、每個人購買次數下降、每次購買金額下降 (參考 RFM 模型、或是零售業會使用的「人次金」算式)
  • 針對外帶餐點的體驗滿意度不好:發現是因為外帶客人的等待容許時間較內用客人短,所以追到餐點製作時間長、再追到是餐點太多樣太複雜才造成製作時間長

有針對問題去進行好好的拆解,就能夠更清楚需要處理的是哪個部分、要往哪個方向去做努力,那後續的解決方案其實也就呼之欲出了。

解決方案與數據指標

找出解決方案之後,也要思考會對相關指標帶來什麼樣的影響,例如:

  • 在產品面向,會對哪些指標有正面或負面的影響
  • 在商業面向,是否會對公司的營收有幫助

先確認好會有連帶影響的地方,除了上線後驗證是否有達成預期的成效之外,也能夠從可能受影響的指標中,提前確認是否有其他潛在風險。

而在指標的定義上,這場實務研討中也有講者提到不太認同用營收作為北極星指標,應該要去找到那個使用者有感受到價值的地方。例如訂房網站的北極星指標可能就會是每晚的訂房數量。

如果數據不夠完整或精確的話,不同的講者也有提到幾個方案,例如:

  • 去思考這個決策做了之後是否還能夠回頭,也許可以先做、後續再持續追蹤與調整
  • 去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讓自己的決策更好,例如從數據的信效度可以得知這個做法的成長可能在 10%~50%,那這樣的資訊是否就已經足夠決策了,因為就趨勢而言是正向的
  • 去思考不同決策的對應風險與成本,例如對於潛在流失客戶的預測和預警,是寧願錯放 (預測不會流失但最終流失了)、還是寧可錯殺 (預測會流失但最終沒有流失),也就是對應統計學上的型一與型二錯誤,怎樣的策略較好
謝謝您看到最後!
若您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留下一些留言、按下「拍手」給我支持、或是「Follow」我,讓我提供更多文章給您。

--

--

Mike Pan

偶爾兼差 UX, Researcher, Data Analyst 的科技業小 PM,喜歡觀察,並試著拆解生活中所看到的人事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