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UX基石] 教你如何整理訪談資料,第一次淘金就上手

Mike Pan
Nov 19, 2020

--

其實這堂課是一個非常難的主題,也就是要把透過前一堂課的各種搜集資料的方式,所取得的質性資料,再從中去找到 insight。也請到了 Tina 與 Ivy 兩位大大來教大家這堂課。

正如同 Tina 老師說的,這是一個淘金的過程,需要非常大量的練習。

而也正是因為研究員是實際去進行這些研究、是唯一有看到問題全貌的人,所以如果在解讀的這個環節出了差錯,那最後做出來的解決方案當然就很有可能是無效的。從這一點,當然也就可以看得出這個環節有多重要了。

淘金淘起來! (圖片來源)

淘金到底要如何淘

訪談資料整理

這堂課的練習則是直接以上週的作業當素材,也就是針對特定主題訪談完後所取得的逐字稿,再去進行資料分析。所以接下來也會以訪談這個研究方式去出發,但我覺得包含像觀察或影子跟隨這些研究方法,應該也都是可以比照類似方式去整理資訊的。

在訪談完之後,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整理訪談資料,包含先從逐字稿裡面去抓出一些資訊。簡單來說就是把資料轉化成資訊的過程。

這部分老師有特別強調的則是,建議剛開始練習時都可以乖乖聽完逐字稿並照著打出來。除了可以再次確認是否有沒有漏掉一些關鍵資訊以外 (例如當下沒有聽出來的言外之意),也可以再次確認訪談當下是否有做了引導、造成受訪者的回答受到影響。而這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,其實都是可以在下一位受訪者就直接做改進的。

歸類與分析

這邊則是再針對上個步驟取得的資訊,再去進行分類。也就是把訪談中獲得的資訊,抽取出更高層級的概念,而且這些概念之間是不能有重疊的。

而這邊就是實際執行起來,才會發現有多困難的部分。

比如說我就提問了,以作業的遠端面試這個主題,受訪者在訪談中可能會提到一對一、一對多這些不同面試類型的溝通方式差異,所以可能就會分類成「人數」與「溝通方式」這兩個類別。

老師則解答說,這個分類方式是會有問題的,因為「人數」與「溝通方式」這兩個類別之間重疊了,不同面試人數會對溝通方式產生交互影響。而在這邊就要再重新去思考,如果要探討的其實是溝通方式,那應該是以溝通方式作為分類,而面試人數是這個分類中的不同面向。

當然在這個環節,其實資料都相同,也會因為研究者的不同,而有不同的分類方式、不同的結論。這些分類後續也要再繼續往上抓出更高層級的分類,最後就會像綁粽子一樣,形成一串有結構的資訊。

而實作大概就到這邊告一個段落,因為課程也開始有點超時。不過的確有了這些大家自己訪談取得的素材,更能夠投入在與組員的資料整理討論過程中。

來曬一下上課認真提問的獎品XD

第一次淘金就上手的一些小祕技

當然課堂中也提到了很多 Tips,像是受訪者如果有提到「以前… 現在…」、「原本… 後來… 」這類的句型,那其實代表他的行為有產生一些轉變。所以要特別注意的,是讓他行為產生轉變的原因是什麼,那可能會是個重點

另外還讓我印象深刻的是「不同描述,背後是同一件事」的案例,例如針對公司對內溝通的滿意度來做調查:

  • A 提到「溝通太頻繁,不知道何去何從。」
  • B 提到「覺得都沒有被告知到,溝通不夠。」

以上看似相斥的兩個觀點,也許都是對的,表示有可能不是溝通頻率、而是溝通對象不夠普及的問題,所以才造成 A 和 B 有截然不同的回答。

所以,重要的是,除了找出差異之外,還要去思考這個差異的背後是不是有其他原因,不能只停留在表面。

最後來談談作業吧

其實算了一下,上週為了完成兩場訪談,包含擬定訪綱、實際訪談、打逐字稿等等,應該花了有六個小時左右,最後在上課時可以帶著兩份逐字稿參與課程進行。

而這週在線上又整理了一下,當時在課堂上小組討論時的便利貼分類、並看了一下其他組員的逐字稿,應該也花了有三個小時以上。(然後這些其實都還沒加上寫心得文的時間!)

雖然的確是個不小的負擔,但這些作業也產生了很大的幫助,能夠透過這些實作的方式,更完整地去理解這些資料應該怎麼樣被處理。也才不枉費事前花了那麼多心力進行訪談準備、以及受訪者所提供的資料。

也期待下一堂課程也能有很不錯的收穫。

謝謝您看到最後!
若您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留下一些留言、按下「拍手」給我支持、或是「Follow」我,讓我提供更多文章給您。

--

--

Mike Pan
Mike Pan

Written by Mike Pan

偶爾兼差 UX, Researcher, Data Analyst 的科技業小 PM,喜歡觀察,並試著拆解生活中所看到的人事物

No responses yet